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飞凡电商是什么模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飞凡电商是什么模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达旗下的飞凡网为什么失败了?
十几亿多吗?何况那个万达网科员工都6000多人了。单单算服务员工资3000来算。一个月,6千多人也得1800万的工资。更别说级别高点的了。本来就是没规划,还有没钱烧就别BB了。还以为和房地产一样有人死命的接盘啊。连每年包含工资还有运营,推广什么的几亿都不舍得烧,还做什么电商。还想发展起来。那只能慢慢吸入流量和沉淀用户。每年几亿而已。知道一个小小的普通平台都能烧几亿了。每年在烧的。王健林这种传统中的传统商人更本不适合做互联网。就像那些实体老板花点钱烧下广告和推广都心疼得要命的,还是不要做互联网比较好。
因为万达内部***,管理混乱。万达地产项目,为了赶工期,盖的房子有严重质量问题;因为缺钱,又隐瞒质量问题,欺瞒租售给商户;为了掩盖真相,搞涉黑管理;欺压商户,可以侵权违法,为所欲为。这样的企业,做什么,都没有前景。
苦撑了几年的飞凡,终于谢幕了。万达网科旗下的“原飞凡”等部分业务,将注入万达、腾讯、高朋新成立的合资网络科技公司。
关于非凡为什么会失败,或者说万达为什么一直没有把电商做起来,已经有各种分析。
2014年8月,业内传出一个大消息:腾讯、百度、万达携手打造飞凡电商,注册资金50亿元,万达持股70%,百度、腾讯各持股15%。
“腾百万”看似是一个豪华天团组合,结局却并不令人惊讶。毕竟,巨头与巨头牵手,不一定就会真正产生化学反应。几年来,飞凡电商一直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管理层频繁更换,甚至有原高管离职后批评万达家长式的管理文化,以及不太“互联网”的管理氛围。
腾讯、百度后来并没有在飞凡电商做什么投入,“腾百万”早已成为泡影,但直到今天,飞凡电商***上仍称其“由腾讯公司、百度公司、万达集团合力打造”,听起来不无讽刺。
而王健林对飞凡电商的反思,也并不深刻。他在今年1月的万达年会上,公开批评万达网科总裁曲德君(飞凡电商后来被划到万达网科旗下),称不该给曲德君太多的钱,”我跟一些企业家讨论,他们说当初网科少给点钱,定个投资上限就好了。”此外,王健林认为原来方向也有偏差,“老想大规模来做,如果就为万达广场、旅游度***区研发,可能早就整出名堂了。”
如今,万达又和腾讯、高朋牵手,表示要打造全球领先的线上线下融合新消费模式。三方在新闻稿中称,对万达广场而言,可以通过微信等获得巨大线上流量;对于腾讯,可以获得海量线下流量和丰富场景,实现流量和技术落地,加快智慧零售战略推进;对于高朋,可以获得巨大业务流量,提升行业领导地位。
听上去挺美好。但是,这家新的合资网络科技公司,在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上就留下了隐患。
在新公司中,万达商管占股51%,腾讯占股42.48%,高朋占股6.52%。考虑到高朋是腾讯投资成员企业,相当于万达占股51%,腾讯系占股49%。而新公司的董事长由万达商管总裁齐界担任,CEO由腾讯推荐、高朋CEO高峡担任。
我倒真不是自我吹捧,N年前我就说过,万达用这种方式玩电商,必死。
是我在故作高深吗?真不是。而是万达电商的体制结构决定了它的死路。它的死穴何在?万达电商一直只是一个二级子公司,可它要整合的是整个万达集团的线上线下***。
有点商业常识的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要整合这些***,意味着万达集团各个事业部要配合万达电商,意味着各地方万达广场万达子公司要配合万达电商。想想,可能吗?要那些除了王健林谁都不放在眼里的骄兵悍将去听一个外来的和尚念经?听一个级别不如自己,资历不及自己的不知道什么玩意儿的指手画脚?
哪凉快哪呆着去。
这才是万达电商搞一次沉一次的真正死穴。
好多年前我就下过结论,今天这个结论依然有效,如果王首富不想自己来做,那就让王思聪来做。那些除了王健林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的重臣,多少会卖太子几分面子,也只有太子有整合万达***的可能。至于思聪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这个意愿,我不知道。
如果太子不愿意干,那还是别折腾了,虽然首富家大业大。
飞凡巴赫是什么品牌?
1、飞凡巴赫是一种音响品牌。
2、因为飞凡巴赫是一家专注于高端音响系统的品牌,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音乐体验,并且其产品质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所以其品牌影响力较大。
3、飞凡巴赫的产品主要包括音箱、功放、CD机等,其产品线覆盖了中高端市场,是许多音乐发烧友的选择。
同时,飞凡巴赫也积极参与音乐文化的推广,组织音乐活动和演出等活动,为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飞凡电商是什么模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飞凡电商是什么模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